世界贸易格局大变,上海自贸临港新片区肩负中国开放新使命

6年前的2013年9月,中国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设立,此后中国自贸区形成“1+3+7+1+6”的雁阵开放格局。

6年后的今天,通过设立临港新片区,上海又一次肩负起为中国改革开放披荆斩棘的重任。

 

临港新区片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临港新区片承担的改革开放新使命与此前有何不同?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在9月5日举行的“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和中国对外开放”媒体学术沙龙上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临港新片区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是当前世界出现的一些新变化。

“6年前设立上海自贸区的背景主要是应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国与国之间投资贸易协定谈判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此次设立临港新片区的意义则是为应对当前世界投资贸易格局发生的大变革以及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的布局调整。”周振华说。

何谓“世界投资贸易格局大变革”?周振华称,首先是全球化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当前,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各国合作态势不断加深,但方式与之前已有所不同,此前经济全球化主要部门是制造业和金融,现在越来越多的部门纳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已经超过货物贸易。

此外,近年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布局也发生了新变化,多数公司将此前维持数十年的“离岸布局”调整为“在岸布局”。

“近岸布局”与“离岸布局”区别何在?所谓“离岸布局”就是把发达国家的生产能力转移到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然后把产品放回发达国家市场销售。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直接把研发总部、生产企业、供应链中心、投资中心以集群的形式布局在新兴市场的中心城市,然后在当地和周边国家销售产品,这就是所谓的“近岸布局”。

正是这样的世界贸易格局变化、跨国公司产业链布局变化,催生了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新使命。

上海社联副主席权衡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临港新片区就是要吸引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放过来,进而上海能够更自由地配置全球要素流动。“临港将来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一定是比较高端的,甚至是最高端的。”他说。

相比之前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在哪?权衡表示,新片区更注重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探索。此前,上海自贸区主要围绕贸易便利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推进改革,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贸易规则。但要适应全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新趋势,新片区就必须进行更高水平的自由化制度体系建设,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

权衡举例称,新片区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就要有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体系,例如,过去自贸区不谈税收优惠政策,但现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某些特殊经济功能区中就是有税收优惠,相比之下中国就不具优势,所以这方面也是新片区要去探索的。

“要客观地去看,如果新片区不这样操作,制度竞争力就是不如别人,人才、资金等要素就很难聚集过来,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研究税收优惠政策不是搞政策洼地,反而是建竞争高地。”权衡说。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也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建设临港新片区是中国政府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以更大力度来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周国平说,此前上海自贸区主要对标TPP等贸易协定,对标国际更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进行制度创新,强调可复制、可推广;而新片区则是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强调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建设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周振华认为,此前上海自贸区的定位是要适应和融入全球化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现在新片区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则要彰显中国坚持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主动引领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其定位由“适应”变为“引领”。他认为,在新片区中进行的改革势必将触及体制机制中真正深层次的障碍。比如,在新片区中,金融应该是个重头戏。新片区要集聚跨国公司总部、发展离岸贸易,都离不开金融,其核心就是境外资金可以进进出出。

“这点如果不能做到,跨国公司的总部功能就会大大削弱,离岸贸易的核心功能——结算清算也就没法做。另外,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角度,在新片区进行金融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周振华透露,“具体政策有关还在制定过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