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珠江国际贸易论坛三场分论坛举行。首届珠江国际贸易论坛,是广交会发展史上第一次举办国家级的国际贸易论坛。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振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广交会将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广交会智慧。
当天,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合作论坛上,专家热议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贸易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奇帆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是规则制度型开放的先行者、受益者。在新发展格局下,原本作为外循环牵引内循环重要节点的大湾区,应当成为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枢纽。
“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仍在于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在补充我国对外开放的短板上有新举措。”黄奇帆分析,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货物贸易背后还涉及物流、银行金融清算结算以及各种跨境产业链的服务,即服务贸易,大部分是外国企业在做。
“这与我国在金融、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开放度不够有关。”黄奇帆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除了有香港、澳门两个自由港外,还有三个自贸片区,要发挥这些高水平开放平台的作用。
“服务贸易要扩总量、调结构、树特色。”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余淼杰认为,我国服务贸易总量不够,且服务贸易总量占全国外贸总量的占比太低,需要继续扩总量。而涉及到服务贸易里的运输、教育、旅游等方面,都可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降低贸易壁垒来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美容产业的发展举措,促进中医产业的发展。”
在黄奇帆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外向型经济发达,是“两头在外”加工贸易的发源地、聚集地。受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和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这些加工贸易正在转型升级。
“这个过程还要加快,要由‘两头在外’转向‘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在内外贸一体化上有新突破。”黄奇帆说。为此,他建议,积极推进传统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转变,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保税研发、保税检测、保税维修、保税展示、保税租赁等“保税+”新业态。支持企业开展“委托加工+自主品牌”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在海外布局更多销售渠道、服务网络、海外仓,逐步提高各方面的业务水平。